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360数字校园全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新浪微博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360数字校园全景»论坛话题»360数字校园»全景名称: 华中科技南一楼

  • 华中科技南一楼全景
  • 地址:
  • 电话:
  • 时间: 07-13
  • (2) 点赞

全景介绍

    【华中科技大学】南一楼:五十年经历承载华中科大历史文化的重量
    作者: _王益❤HUST
    它,几经修建,从建到停、从停到建,前后二十余载,每一块青砖都记录着这座建筑耸立的不易历程。

    它,见证了我校的发展,从工学院到理工大学,再到科技大学,它一直在凝眸,注视着这个大学的崛起。

    它,伫立在伟人后,搏击风雪雨霜,青松掩映中,高端的技术从这座古朴的建筑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一项接一项。

    它,成就了一段历史,一种文化;它,就是南一楼。



                   

                风雨南一楼    修建史跨越近20载  
       

    没有比南一楼的建筑史更值得感慨的建筑史了。这座被规划设计的大楼,前前后后居然修建了近20载。



    1961年,南一楼西部在众人的期待下,终于耸立在了喻家山麓。63年,与南一楼西部对称的东部相继建成,她与南一楼西部遥遥相对。



    6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之风刮进了我校,一个招手的毛主席像在我校西边的老体育馆被做成。后来这座毛泽东塑像被设置在南一门后的广场中,毛泽东的身后,正是南一楼。



    如今一位在华科校园居住了几十年的老人还很神秘地说道:“那个时候,我们都说,南一楼的中部不能够修建起来,是为了要让毛主席的身后一眼能够望到喻家山。”当然,这是民间所传,不足为据。据我校基建处的一位老处长的描述,当时举国上下,一片混乱,高校早已万马齐喑,谁还会顾及南一楼的修建呢?

    一些老人回忆说,“文革”期间,南一楼前面还修了一块很大的石碑,上面刻着林彪的语录“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不过,“九一三”事件发生后,林彪反革命集团也被粉碎,这块石碑很快被卡车拉走了。

    直到76年,“文化大革命”的硝烟终于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散尽。全国百废待兴,南一楼的建设重新提上了议程。

    “考虑到经济等因素,南一楼是不是不修八层,修六层就可以了。”教育部有关部门向我们学校提出他们的要求;时任校长的朱九思异常坚决,“要么不建,要建一定要建八层。”正是朱九思的坚持,才建成了如今的南一楼。

    1979年,经历过无数次修改,变更了无数次设计的南一楼中部终于修建成功。至此,南一楼全部竣工。她的中部为8层,面积12813平方米,东西部最高为五层,面积均为8990平方米。

    当年参与设计的马海龙教授讲道:“如果不是朱九思老校长的坚持,也许今天的南一楼看起来就会像一个火柴盒。远不如现在那么庄重大方、充满艺术感。”

    细节查真相   不是苏联设计的大楼

    南一楼的每一个楼层的层高,墙壁的厚度都很有特色;再联想到南一楼修建的时代。很多人以为,南一楼是苏联专家设计的作品。



    一位研究过莫斯科大学主楼结构的建筑学专业的同学,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南一楼的建筑是模仿苏联风格的。他讲到,南一楼的结构式是标准三段式结构:在南北向,是中心主楼以其巨大体量向南突出,统治着整个大楼的空间格局;从东西两侧是各自的小主楼统领两边南北向的建筑。南一楼的格局与莫斯科大学主楼的格局在空间上有着惊人的相似。



    关于南一楼是苏联专家设计修建的这一观点在我们学校流传得非常广泛。可谓“以讹传讹”。还传出许多意味深长的故事,建筑学院一位老师就讲了一个他道听途说来的故事:当时的苏联专家,检查南一楼前面的花坛时,摆手让工人重修了不下三次,才点头表示合格。

    这些都是对南一楼神秘面纱的一种猜测。马海龙说,南一楼并非苏联专家的作品,最好的证明也是南一楼修建的时间。

    南一楼最早是从61年修建的,而此时的中苏关系已经处在破裂的边缘。苏联怎么可能会派专家过来帮我们修建一座大楼呢?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学校在规划期间是受到苏联影响了的。50年代苏联的大学就是将工科归为一类建校。华中理工大学的前身华中工学院正是由几所大学的机械类及电力类专业合并而成。南一楼的建筑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体现出来的正是工科院校的一种严谨、宽容、朴实、大气的精神。



    除此之外,细致地观察南一楼的外表,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南一楼的东西部的特色最为明显,它的门是镂空木雕的隔扇门;走廊是传统的石栏杆形式;屋檐底下有十分细致的镂花……南一楼中部的大厅上面的围栏,据说是当时的一位8级师傅带着两位6级的师傅做成的。他们先雕出镂花,再将镂花一块块拼成的,完全手工,过程也十分艰辛。

    南一楼前面的四个栽树的小花坛都是须弥座,上为仰莲、下为伏莲;大花坛的栏杆则是按照长江大桥的栏杆做成的。

    “南一楼确实是我们自己设计的,而不是苏联专家设计的。”当年参与机构设计的马海龙教授肯定地讲道。

    五十年沧桑   坚持不变的文化使命

    时钟的指针滴滴答答,以永恒的不变的速度向前行走。南一楼却像一位不断年轻的老人,搜集历史的碎片、珍藏原始的记录。



    53年,当华中工学院的校址定在苍凉的喻家山麓时。光光秃秃、大而荒凉的喻家山麓,如同一张等待激情挥洒的白纸。



    正在规划中的学校,生活区、教学区零零散散地分布在东西南北,此时非常需要一个隐性的枢纽将它们连接起来。南一楼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进入南大门,就可以仰望到的这座,庄严、稳重的大楼,从她诞生的那一日起,就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



    “南一楼的设计在细处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民族风格。整体上,她的设计给人感觉庄重、朴素、实用、大方,她的建筑模型与她的功能相适应,人们看到这座楼就知道,这是一座教学楼”,建筑学院的刘德川教授讲道。



    半个世纪以来,从华中工学院到华中理工大学再到华中科技大学,已经算不清楚有多少院系曾经将实验室和办公楼设在南一楼,更加弄不清楚他们是何时搬进搬出的。唯一清楚的就是,南一楼自始至终都是作为教学楼和实验室,从来也没有作为过行政楼。马海龙教授说:“这体现了我们学校始终把教学和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这也是我们学校的文化。”南一楼见证和应验了半个世纪来,我们学校的发展和成就。今天,作为行政楼的南三楼也只是羞答答地在一旁衬托南一楼,而这是很多其它学校所无法想象的。我们的校园就这样自始至终接受着南一楼独有的思维习惯。



    从南一楼的上空一眼望至喻家山,在这条虚线上,公共教学设施、服务设施被井然有序地安置在每一个点上。这条虚线成为了学校的中轴线。南一楼正是这条虚线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称南一楼为我们学校标志性建筑,是当之无愧的。在60年代,在整个武汉市,像南一楼这样高大坚固庄严的建筑凤毛麟角。她在当时,被看作“武汉市重要的建筑”。

    进入21世纪后,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涌现。南一楼这座60年代的建筑似乎在这些高层建筑面前显得“娇小”了。有人提出要在南一楼上面再添加几层,甚至是拆掉重建。我们学校另一位建筑学的教授提道,“南一楼是我们学校的历史,是我们学校的文化。如果去掉这段历史,我们学校就如同失去了文化。”关于拆掉或重建南一楼的建议只是历史长河中的泡沫,很快就破碎了。

    所有关于南一楼的回忆,正如许多老华工所认为的,不论是从她的建筑史,还是从她的建筑设计本身,还是她所象征的文化和梦想,都是值得后人怀恋和崇敬的。

会员留言

开飞机的穷人发表于: 2020-04-28 21:14

沿着喻园路这条校园中轴线展开,学校的变迁与进程清晰可见。 南一楼为校园从无到有的见证,讲述的是那段艰苦创业的历史,乃该校第一代标志性建筑

          还可输入140个字

         

店主: guyuan

去他空间打招呼

收藏环境

已被认领

地图正在加载中...

商家资讯+ more +

商家产品+ more +

    市场价格:


QQ|Archiver|手机版|college360 Inc. ( 京ICP备14022949号 )  

GMT+8, 2024-3-29 20:19 , Processed in 0.08678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3 Comsenz Inc.| Style by 913TT

回顶部